第五十九章 景泰蓝(5)-《大时代的梦》
第(2/3)页
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器装饰趋向”稠密”、“细致”的堆砌式,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,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、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。
怎样鉴别呢?以下几点供您参考:
一看特征:明代珐琅器由内廷御用监烧造,有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两种,有纪年款识的掐丝珐琅器,仅见宣德、景泰、嘉靖、万历年号。清康熙时期的掐丝珐琅分为粗丝淡釉和匀丝浓釉,掐丝比明代细密均匀,釉色虽不及明代,但胎骨厚重坚实,器形以杯、碗、盒、盘、炉等小型器为主。
二看铜胎:珐琅器的铜胎主要有两种,其中最主要的一种铜胎是锻打铜胎,另一种是錾胎。真正的珐琅器讲究胎薄平光,当前市面上的高仿珐琅器如果是锻打铜胎,可以达到胎薄体轻,须小心对待,如果遇到的是铸胎器,胎体厚重,拿在手中便知真伪,容易判断。
明代早期胎骨略厚,中晚期日趋减薄。清代从康熙时起,胎骨厚重坚实,到清末减薄。明代器物掐丝常有断裂现象,而清代由于铜质精纯并提高了烧制和打磨技术,这种现象基本消失。明代器物镀金较薄,常有磨脱现象,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,镀金厚重,镀金技术远胜于明代,至今器物的镀金仍光彩照人。
三看包浆:区别老珐琅器与高仿器皮壳的新老,要先看老光是否自然,再看包浆是否一体,最后看手感有无生涩之感。
新做珐琅器的釉面多用细砂纸或研磨砂、研磨膏揩磨,先研去贼光,再用酸与高锰酸钾、松香水或其他混合溶液强化咬蚀处理。所咬蚀旧色比较容易辨别,仔细看上去:一是色不正,二是不均匀,三是手摸生涩。
四看款识:珐琅器的款不是随意题写的,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定。不同年代有着不同年号的款识,藏家可以根据字形、字体等方面加以鉴别。现存明清二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形式归纳起来,大致有铸錾、掐丝和刻款三种。
明宣德时期珐琅器的款识形式有铸錾款、双勾款、和珐琅釉烧成三种。款识书体有楷书和篆书两种,其中以楷书占绝大多数。字数有“宣德年制”、“宣德年造”四字款和“大明宣德年制”六字款。
款识排列形式有直单行、直双行、直三行和横排。这一时期的款识位置有的在器底,也有的镌刻于器物的口沿、盖沿或内边缘处。款识书体庄重隽秀,与同时期的金属器和瓷器款识相似。
清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多种多样,制款方法有铸錾,有刻,还有镂空款等。款识书体包括楷、篆、仿宋等(仿宋体始见于乾隆时期),其中以楷书居多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