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四章 料器(2)-《大时代的梦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她把民间的传说故事中的人物用料器器作品表现出来,在料器的设计制作上是一个很大突破。她的作品“张果老倒骑驴”、“连年有余”、“弼马瘟当官”等就是这种技艺的突出代表。

    料器厂倒闭以后,邢师傅曾应聘于一家美国公司作总设计师,此时她的的作品体现了艺术与实用的结合,如“寿带鸟烛台”、“抬关见喜烛台”等,在国外市场销售的非常好。

    但当百工坊建立后,邢师傅毅然放弃了高薪,来到百工坊开了这间料器工作坊。她说:“我要利用百工坊这个平台,把我所掌握的料器制作技艺保留下来,展示出来。”邢兰香也带了两个徒弟,刘宇和刘星,但对于整个技艺来说,传承人太少了。

    传承人邢兰香展示精湛的料器传统工艺。

    近两年,台湾及大陆南方出现了琉璃市场热,传统料器手工艺更面临挑战,也可以说是更汲汲可危,亟待抢救与保护。

    独立的家庭作坊式的料器制作不利于北京料器的传承与发展。从料器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,最鼎盛、最能出新的时期,都是“官办”。

    清朝因为设置御厂而出现了“宫料”和“御琉璃”;1960年北京料器厂建立后,在国家的扶持下,北京料器才以“国礼”的身份走出国门。

    随着北京料器厂的倒闭,北京料器的关键技术——原料配制,也随之“倒闭”,配方失落。百工坊邢兰香师傅用料都是从通县农民手中购买,原料质量达不到设计制作者的要求,不能实现根据作品需要去配料。

    北京料器的传承也是现在在师们最担心的问题,邢兰香带了两个徒弟,刘宇和刘星,但对于整个技艺来说,传承人太少了。

    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,通过我们对料器大师的走访,总结出以下几点:

    收集散落的原料器厂研制的料用料配方,建立一个配料车间,解决制约北京料器出新品种的关键技术环节。

    恢复曾经在北京料器发展史上辉煌过的品种,如:“古月轩”外画瓶;仿制“唐三彩”、“青铜器”等。

    对指定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,以利于北京料器。

    料器又称“玻璃器”,是中国明清两代普遍使用的工艺品制作材料。琉璃石产于西域,因其五彩晶莹,为中原人喜爱而仿造。料器何时从国外流传到中国,在明代万历年间,山东博山的料器制作已十分繁荣兴盛,并流传到北京。

    清康熙三十五年,北京出现大规模的“琉璃厂”,生产皇宫享用的料器,颇受皇室人员欣赏,明代以山东博山所制的料器最佳,透明度高,光泽晶莹。

    《青州府志》(今山东博山)中介绍:“琉璃器,出颜神镇,以土产马牙,紫石为主,法用黄丹、白铅、铜绿,焦剪成珠、穿灯屏、棋局、帐钩、枕顶类,光莹可爱。”百镀一下“大时代的梦爪书屋”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